【重型車網 原創(chuàng)】在北方奔馳早期引進奔馳NG車型的產品體系中,分了三個系列。分別為A、B、C型3大系列產品。A系列車型是按照奔馳公司許可證技術生產的整車,質量完全達到奔馳圖紙和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材料),并經德國奔馳公司駐廠專家認可。A系列車型主要適合國內特殊用戶需求,面對的消費群體主要為集團用戶,其售價約在60萬元左右。A系列允許使用德國奔馳的標示。

北方奔馳A型車
B系列車型售價大約在30~50萬元之間,其整車配置采用德國DEUTZ公司系列發(fā)動機,功率范圍176~301KW,進口變速器或國產變速器,進口ZF公司轉向器(ZF8098)。其面對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集團用戶和部分個體用戶。
C系列車型采用北方奔馳公司自主設計開發(fā)的車橋、駕駛室、車架三大部件,匹配濰柴、杭發(fā)、玉柴發(fā)動機,功率范圍176~257KW,變速器、轉向器等部件選用國內成熟產品。產品秉承A、B系列車型的高質量、高可靠性等優(yōu)點。價格逼近國內其他重型車。
說到北方奔馳,就不得不介紹它的誕生史。1978年初,中央批準了從國外引進重型汽車技術改造中國汽車工業(yè)的計劃。4月,以一機部汽車局為骨干、各汽車企業(yè)為輔的中國汽車工業(yè)考考察團在一機部副部長楊鏗的帶領下,前往汽車工業(yè)的鼻祖——聯(lián)邦德國進行考察。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考察組先后考察了聯(lián)邦德國汽車工業(yè)的四大典范:奔馳、MAN、大眾和道依茨,并深入到這四家公司的所屬一廠、技術研發(fā)中心、試車場等設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這也為日后組建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打下了基礎。1983年12月17日,中奧雙方簽訂了《重型汽車制造技術轉讓合同》,而這最終成就了斯太爾在中國的鼎鼎大名和極高的市場占有率。斯太爾的引進讓奔馳也急了,盡管第一次關于引進技術的接觸以失敗告終,但是中德雙方并沒有因此中斷聯(lián)絡。不過這次和德國方面接觸的是中國兵器工業(yè)公司。不愿意放下國內市場的奔馳終于同意向中方轉讓技術。1988年9月27日,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中德雙方國家領導人出席了中方與德國戴姆勒一奔馳公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奔馳重型汽車引進項目簽字儀式。這也標志著北方奔馳汽車有限公司的誕生

采用北奔標志的北方奔馳A型車
2008年的時候在停車場就見過一臺北奔的A系列車,雖然前面還是北奔的標志,但從整車的裝配以及使用的配件來說,完全已經達到奔馳卡車的水準。北奔以前采用NG駕駛室的高配車其實很好區(qū)分,最明顯的就是看車輛空濾,如果駕駛室后部沒有空濾管道,幾乎可以肯定這車是奔馳發(fā)動機,因為跟德國原版NG卡車一樣,空濾位置都在前保險右下方。當然也有后置空濾使用奔馳發(fā)動機的北奔重卡,只是比較少。
奔馳NG駕駛室,帶臥鋪。可以看見兩根駕駛室減震筒,保證駕乘舒適性。
空濾上面還能清楚的看見梅賽德斯奔馳的字樣,此空濾來自德國MANN,售價不菲。
既然是當年的北方奔馳高端產品,發(fā)動機當然得使用奔馳OM442 V8發(fā)動機,價格過高也是北方奔馳A型車極少有私人用戶問津的原因。
V8發(fā)動機的兩根排氣管。
北奔引進德國ZF公司技術生產的ZF 9S109變速箱。
驅動橋來自奔馳輪減橋,用戶都表示使用效果完勝斯太爾輪減橋。而據行家介紹,此橋只有橋殼是北奔的 ,里面的齒輪全部是進口奔馳的。
隨著淘汰黃標車工作的進行,當年生產的歐1/歐2排放的北方奔馳A型車大多都已經進入報廢場。作為曾經國內售價最高之一的載貨車產品,北方奔馳A型車讓曾經使用過的人印象深刻。